Linsanity  

 

籃球的基本動作只有三個:

攻擊(投籃)

傳球

運球

 

太極的基本動作也只有三個:


攻擊

引導

移動

 

我相信現在沒有幾個太極的老師談論這個,

即便有,也不可能如同我一般強調。

到底太極的基本動作是什麼?

「單鞭」*是基本動作嗎?

「摟膝抝步」*是基本動作嗎?

 

*註:這兩個都是太極拳裡面的經典招式。

        關於「招式」請參看

太極十三勢名詞的定義

 


如果沒有辦法把「基本動作」的概念弄清楚,

太極三百輩子都不可能登大雅之堂,

如同籃球NBA一般出名。


籃球為何如此普及而且人才輩出?

太極又為何只有老人家練?


原因不是籃球看起來比較帥,

也不是太極看起來比較適合老人家。


真正的原因是籃球有研究出

“專業的教學技術以及清楚正確的技術教材”。

太極沒有。


「太極導引」是太極當中很高級的練功方法,

就是訓練方法。

這是在加強「引導」這項基本動作的實力。

為什麼這難以普及?

沒為什麼,太難了。他是後面的功法。

你可以看底下他們所謂的基礎功到底基不基礎......

 


我們的「鬆身法」就是前面「引導」的基礎。


一個專業的教學技術以及教材首要的目的和原則是:

「按照正確的難易度給予,不論是觀念還是動作。」


貓步不是基本動作,

貓步是基本動作項目「移動」的其中一個訓練方法。


在太極的作戰運用當中,

我們所有的動作基本就只有:

移動、引導、攻擊。


很多時候,

三者密不可分,

有的時候攻擊和移動一起,

有時引導和移動一起,

有時攻擊和引導一起。


但是太極的技術訓練必定是三者拆開來訓練。

我們用「鬆身八法」訓練引導的基礎,

用「貓步」訓練移動的基礎,

用「跟隨手」訓練攻擊的基礎。

這些都是第一步。

然後我們有「引導」的進一步:

就是太極真正技術的核心「八門」。

然後我們有「五步」訓練移動。

當然有攻擊的下一步訓練。

我們循序漸進的給予觀念、概念上的定義,

以及實際肢體上的訓練。


太極和一般武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引導」。

「引」,

是主動用意識、體勢的變化、腳步的移動等

來誘發對方的身體、力量 移動 或 發動攻擊在我要的位置。

「導」,

是對方已經發動攻擊或移動,

我以意識、體勢的變化、腳步的移動等

使對方不得不跟隨或不得不變化,

進一步造成對方攻勢的無效。


所以,太極當中,可以說是沒有「防禦」的。

 


「太極導引」就是「引導」很後面、很後面的鍛鍊方法。

 


所以,太極的運用當中,如果連最基本的「引導」觀念都沒有,

只是套路、招式的訓練,甚至將套路招式內的動作解釋成為「防禦」,

那不會是太極拳的方法,就我知道的,

至少在我的教室裡不可能有那種解釋和運用。


當然,一開始要作「引導」沒有那麼容易,

一個小夥子可能會一直被打到、撞到,

或是自己撞到另一個同伴,

但是至少在觀念上他是在做、在訓練、在呈現「引導」

這個太極拳最最重要也最最基本的基本動作。


所以好的教練或老師必須要能夠親自示範

而且能夠心平氣和的“餵”一個學生,

餵給他你的力量或是一個招式攻擊。


當一個人懂得「八門」「五步」的時候,

他不會想要去格擋的。

而且當老師和師兄都能好好的“餵”他的「八門」,

讓他的「引導」基本動作技術成長,

他根本就不需要格擋或緊張的需要“閃”。

因為能夠引導是這麼的自然而且舒服,

又有效率,我們練太極的不會再去練一些格擋的方法就是因為這樣。


太極拳有太極拳的作戰方法,

我們也有我們的訓練方法,

我們不需要別的。

何況這些方法這麼好,又這麼好玩!

 

 

 訓練  

訓練訓練訓練......

 

太極拳當中,

有很多的訓練方法,

如果你用「攻擊、引導、移動」的概念下去分析、

去練,

就會真的練出功夫,

也才會好玩。

 

跟籃球一樣的,

不要一上場就想花招,

想要施展很漂亮的上籃或是過人動作,

而去練習那「整組的動作」,

那就是一般人失敗而且受傷的原因。

 

其實所有的運動都一樣,

「基本動作」的觀念和訓練最最重要。

 

真正的訓練,

是:

「特定一個有限制條件、

並且帶有練習目的、

針對性提升某種能力的

單一動作,

持續操作一段時間,

直到操作者在身體、

在心裡、

出現對動作、概念本身的瞭解,

以及其他收穫的結果。」

 

瞭解這一點,

任何訓練都不困難,

任何成果都能達成。

但記住,也不是一蹴可幾。

 

我大學時代的英文老師 林鴻鵬 教授 說過:

「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字是“累積”;

人生最偉大的兩個字是“領悟”。」

學太極,是在學累積;

練太極,則是為了要領悟。

 

在我的太極教室,

絕對不會出現一堂課教學一大堆動作招式的情況出現。

也從來沒有學生沒累積到東西、沒有領悟。

 

如果有人認為一堂課“學到很多東西”,

抄了很多筆記、聽了很多有道理的話

就會變成高手的話,

那一定是有人教錯了。

“學到很多東西”不叫「累積」;

累積是花時間的。

累積是一種態度以及實作。

當一個人真的真心誠意花時間去訓練,

才會懂什麼叫「累積」。

不管那過程有多麼辛苦,

最後的結果都會是永恆不滅的幸福與自信!

 

累積累積,為了領悟。

 

 

從 林書豪 身上,

我看到的是「基本動作」的「累積」。

 

我最近有幸跟隨一支團結

而且有心訓練的籃球隊一同練習,

我從未真正打過籃球,

但是他們願意讓我加入訓練,

這過程讓我體會籃球的魅力。

也讓我在太極的功夫上突破。

我想,打籃球的「態度」,

跟打太極的「態度」是一致的。

 

再回到太極的基本動作。

 

攻擊!  

 

打太極不談「攻擊」觀念,

就如同打籃球不談「投籃」姿勢一樣的詭異愚蠢。

用比喻來說,太極的攻擊像“水”,

講究的是整體的“力量流動”。

用數學來類比,

如果詠春打的是「點」「線」「面」,

太極打的是「圓」而至「球體」。

當然詠春能夠打出圓的概念和狀態,

太極也可以打點,

只是在強調上和動作訓練上的起始不同。

有趣的地方在於,

籃球有明確的射籃出手後的「標準姿勢」,

太極並非有一種標準姿勢。

太極只有「標準概念」和「肢體的實際用力方法」,

因為人身上有好多地方可以打(笑),

不用只瞄準一個籃框;

我們依此訓練。

然後配上基本打擊動作的示範。

所以前人說“口授心傳”是沒有錯的,

一定要由老師親自“手把手”、“你摸我我摸你”,

用手、用身體去體驗加上老師解說才學的到,

也才能開始練。

也因為這樣才有趣,

人生最有趣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了,

又有什麼比學太極更讓人之間親近呢?

讓我們一起來累積吧!

 

                                            吳 正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